水稻的一種綠肥————紫云英 簡單介紹下
今天小編帶大家來了解一下水稻的一種綠肥。
紫云英,俗稱草子,野雞朝、翹搖等。是一種冬季綠肥。據分析,每100斤鮮草含氮0.48斤,若畝產鮮草5000斤,可以得到氮素24斤。按其中2/3來自空中,那么種植一畝紫云英就可得到氮素16斤,相當于硫酸銨80斤。其根、莖、葉翻壓在土層內,可以大大增加土壤的有機質。
一季中稻田內的播種時期,南部稻區以8月中旬到9月中旬為宜,最遲不能晚于9月底。北部稻區以8月下旬到9月上旬為宜,最遲不能晚于9月中旬,雙季晚稻田以9月上旬到9月下旬為宜,最遲不應晚于9月底。一般在水稻''黃梢勾頭''時將種子撒播在稻叢間。套種前田內應保持1-2寸深的水層,以保證發芽需要的水分。播種后種子在水層內浸泡1-2天,即可將田中水分慢慢排除,以利種子發芽和立苗。每畝播種量要根據具體條件而定,對土壤肥力較高,適時早播,已經種植多年的老紫云英田和留種田,播種量可以適當少一些。
一般情況下,一季中稻田每畝3-4斤,雙季晚稻田每畝6-8斤;對地力瘠薄,播種較遲,新種紫云英的田,播種量則應相應增加1-2斤。在整個生育期中,輕壤土含水量以25-30%較為適宜,粘重土以30-35%為宜。為此,應經常保持不干不濕的狀態。也就是說,播種前應在稻田四周起好圍溝,水稻收獲后要及早起好廂溝。田塊大的還應開十字溝,做到圍溝、廂溝、十字溝三溝配套,溝溝相通,雨住田間無漬水。如果天氣干旱,土壤缺乏水分,輕壤土表層發白,粘重土出現裂縫時,就要灌水防旱。
但應注意的是,我省引黃灌區的膠泥土稻田不宜采用灌水播種法,以免沒種時間過長,引起爛子死芽。一般皆在播種前晾干土壤,使由面形成裂縫,播種后再灌淺水,利用流水將種子沖入裂縫,這樣長出來幼苗粗壯,可以安全越冬。但到秋冬季節;還要注意排水防漬。入春后降雨少,土壤容易缺摘,要注意灌水防旱。
紫云英施用肥料有顯著的增產效果,首先是施用磷肥,這是當前生產上''以磷增氮''的一項重要措施,但是必須掌握它的施用技術,才能充分發揮肥效。中下等肥力的田,由于土壤有效磷含量低,施磷的效果比較顯著;肥力較高的田,效果就小。磷肥效果也常因品種而不同,過磷酸鈣比鈣鎂磷肥好,更比磷礦粉好。一般說,過磷酸鈣每畝適宜用量為20-30斤,鈣鎂磷肥為30-40斤,磷礦粉為100-150斤。其次是草木灰,它不僅對紫云英的生長十分有利,而且對根瘤菌的繁殖與活動也極為重要。
每畝用量為80-100斤。再次是有機肥料,如牛欄糞、草穎子、塘泥等,它們不僅能供給紫云英生長需要的養分,而且還能保溫防凍,抗御干早。條件許可的話,最好施用一些鉬肥:它是一種微量元素肥料,用量少而肥旋顯著。可用鉬酸銨溶液千分之一浸種(浸泡時間為14小時左右),或千分之二溶液拌種,或3-7%的溶液葉面噴施。為了縮短種植年限,保證頭年種植成功,可以采用紫云英根瘤菌劑拌種的方法促進生長。
在紫云英根瘤菌劑暫時缺乏的情況下,也可采用種植多年紫云英田內的土壤進行接種,增產效果也很好。每畝施用的土量以50-100斤較為適宜。種植紫云英還要注意合理輪作,鮮革產量才能高而穩定。據調查,老紫云英田連種4-5年后,土塊緊實,通氣透水性能不良,紫云英根系的伸展和根瘤菌的活動都受到阻抑,因而鮮草產量逐年下降。
為了改變這種狀況,可在連種三年紫云英后,隔年與小麥或油菜輪換種植,即:水稻-紫云英-水稻-小麥(或油菜)。紫云英生育期間常遭病蟲為害,我省南部稻區主要是蚜蟲,常造成枝葉萎縮,植株短小,嚴重時枯死。可用40%樂果乳劑一斤,兌水2000-3,000斤噴霧。或用6%可濕性''666''粉劑2.0-2.5斤拌細土40斤撒施。北部稻區主要是螻蛄,造成幼苗和植株點片死亡。可用100斤炒香的麩皮,加6%的''666''粉3-4斤,兌水20-30斤拌成毒餌,傍晚撒入田內,殺蟲效果可達95%以上。
病害主要是菌核病,常見于南部稻區,造成點片或大片死亡。可在播種前用膠泥水選種,淘除菌核。并在生長期間將病株拔掉帶出田外銷毀,然后在發病中心周圍撒些石灰,以抑制病菌蔓延。